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/ 党建综合

广德市:做“细”做“新”做“实”党员教育大文章

发布日期:2025-04-18 16:53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932 字体:

近年来,广德市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要求,以“细”夯基、以“新”破题、以“实”增效,构建起覆盖全域、贯穿全程、多维联动的党员教育体系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红色动能。
  扫除“细”处死角,以“细致入微、润物无声”的深耕精神,拓宽党员教育广度。广德市以系统思维构建党员教育新格局,创新打造分类施策、场景赋能、闭环管理的立体化教育体系,确保党员教育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。构建全覆盖的“精准滴灌”体系。针对党员群体的差异化特点,量体裁衣制定《党员教育分类实施方案》,设立“七色分类法”,划分出农村党员、社区党员、“两新”组织党员、流动党员、离退休党员、机关党员、青年党员七类群体,实施“一人一策、按需施教”。打造多维度的“浸润式”教育场景。突破传统课堂局限,将教育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、生产一线、红色基地和群众身边。依托新杭镇“金鸡笼万亩茶园”、东亭乡“骑趣小镇”等乡村振兴示范点,开设“田间党课”,让党员在产业发展一线学经验、强本领;在皖南红军独立团纪念馆、英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场馆打造“沉浸式课堂”,让党员身临其境感悟革命精神;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“红色影院”“党史读书角”,以“微阵地”凝聚“大能量”。建立动态式的“全周期”管理机制。采取“支部评学、党员互评、群众参评”方式,将学习成效纳入党员“先锋指数”考评。
  做好“新”上文章,以“继往开来、守正创新”的破立智慧,激活党员教育活力。广德市以“破圈”思维应对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挑战,推动教育形式、载体、内容迭代升级,让党员教育更接地气、更具吸引力。创新“云端+实践”双轮驱动模式。抢抓数字化机遇,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教育生态。线上,设置“直播课堂”“微党课竞赛”“红色故事会”等栏目,党员可随时“掌上学习”;线下,组建“青年讲师团”“百姓名嘴”队伍,用“小故事”讲透“大道理”;开展“党史知识擂台赛”等趣味活动,让教育“活”起来。打造“本土化+时代化”特色品牌。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与时代精神,统筹全市村史馆、革命遗址遗迹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党建资源,改造提升资源点位基础设施、完善功能配套、强化品牌特色,形成涵盖地域抗战文化、航天文化和军工文化等本地特色的党员教育现场资源库,绘制全市党员教育“红色地图”。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出“新时代·新作为”主题宣讲,邀请全国劳模、优秀村支书等先进典型现身说法。同时,将非遗文化融入党员教育,组织党员学习皖南花鼓戏《红色家书》、体验“卢湖竹编”中的工匠精神,实现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有机融合。
  建强“实”字新功,以“知行合一、实事求是”的淬火真章,提升党员教育水平。广德市坚持“学用结合、以学促干”,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。搭建“一线淬炼”大熔炉。在全市开展“党员亮身份、岗位建新功”活动,设立党员示范岗、责任区,引导党员在招商引资、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中当先锋、作表率。组建“助企服务队”,帮助企业解决用工、融资难题;农村党员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,带动群众增收;社区党员开展“微心愿”认领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健全成效考评“指挥棒”。将党员教育成效与工作实际挂钩,通过“群众评议+组织考核”双维度评估党员实绩,对表现突出的党员授予“红色先锋”称号;对落实不力的党员开展“回炉培训”,形成“学有压力、干有动力”的鲜明导向。构建学用转化“闭环链”。创新“学习—实践—评价”转化机制,开展“学用标兵”评选,早晨学习政策理论,晚上商议具体落实,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创新挂钩。学习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创新“生态美超市”模式,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,将党员教育的“软实力”,转化为推动发展的“硬支撑”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